• <wbr id="cooei"></wbr>
    <legend id="cooei"></legend>
    當前位置: 首頁 > 關于我們 > 國資要聞
    國務院國資委《國資報告》刊登中冶沖A突圍之路
    來源:國資報告   作者:原詩萌   發布時間:2016年09月20日  

    經濟形勢錯綜復雜,國企改革面臨攻堅克難,在這樣重要的歷史關頭,來自一線的實踐顯得尤為重要。

    2012年,中冶集團虧損額高達73.6億元,帶息負債1700多億,應收賬款和存貨高達2100多億,許多銀行停止授信,資金鏈瀕臨斷裂邊緣。然而,到2015年時,中冶集團已實現利潤68.6億元,增長13.8%,利潤年均增幅24.8%。2016年中冶集團榮獲中央企業負責人2015年度經營業績考核A級企業、中央企業負責人2013~2015年任期經營業績考核“科技創新優秀企業”,在“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中位居第290位。

    三年時間,中冶集團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轉變,不僅扭虧增盈,還增強了企業的控制力、影響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并使中冶集團更加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成為名副其實的“冶金建設國家隊、基本建設主力軍、新興產業領跑者”。中冶集團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

    優化頂層設計,繪制發展宏圖

    2012年,受全球經濟減速、鋼鐵行業深度調整,以及處理幾年前盲目兼并重組企業等諸多因素影響,中冶集團跌入包袱沉重、管理下滑的低谷,連續三年被國資委列為債務風險特別監管企業,在國資委經營業績考核中連續兩年被評為D級企業。2012年虧損額更是高達73.6億元,在中央企業虧損排名第三,企業發展步履維艱。

    正當企業處于生死邊緣的緊要關頭,中冶集團新任掌門人國文清在2012年“9·5”工作會議上提出;“以正確的戰略統領全局,以創新的思路破解難題”,“既不能讓危險和風險集中爆發,把中冶擊垮;也不能讓問題久拖不決,把中冶拖垮”。這是基于企業自救的戰略思考,也是基于中冶集團三十萬職工生存的戰略思考。在這一戰略思路引領下,中冶集團采取一系列“削山”、“控險”、“填溝”等措施,快速出手、集中力量加速創造條件“卸包袱”、“啃骨頭”,脫困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企業度過了有史以來最艱難、最危險的時期。

    2013年,當企業逐漸從低谷中彈跳出來、即將迎來新一輪穩健發展的歷史轉折點時,中冶集團精準提出“聚焦中冶主業,建設美好中冶”的發展愿景,做出了“回歸主業”的重要抉擇,按照“一年邁一步,三年跨大步”的發展步驟,專注于做有能力做、擅長做和最熟悉、最拿手的業務,圍繞冶金建設核心主業,聚焦主業,適度多元,扎扎實實打基礎鞏固基礎。這一發展愿景在關鍵時期解決了中冶集團舉什么旗、走什么路、朝著什么方向前進的重大問題。進入2014年,面臨科研設計類企業陷入房地產困境,冶金工程技術缺乏創新性突破,中冶集團要求科研設計類企業一律退出房地產業務,并提出了“站在國際水平的高端和整個冶金行業發展的高度,用獨占鰲頭的核心技術、持續不斷的創新能力、無可替代的冶金全產業鏈整合優勢,承擔起引領中國冶金向更高水平發展的國家責任”的新的目標。

    2015年,面對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經濟新常態,鑒于公司原有四大板塊的業務定位已遠遠不能反映企業現狀及鋼鐵行業的大調整、大變革、大提升,公司明確提出“打造‘四梁八柱’業務體系升級版,再造建設‘美好中冶’新優勢,爭做全球最強最優最大冶金建設運營服務‘國家隊’”目標,作為“聚焦中冶主業,建設美好中冶”宏偉房屋的有力支撐,更加突出“八大支柱”產業的支撐作用。2015年年中工作會議在推進“四梁八柱”業務體系升級版落地過程中,按照鋼鐵冶金的8大部位、19個業務單元,明確了設計類子企業第一、第二梯隊以及與之相匹配的施工類子企業,形成了冶金建設國家隊的基本陣形與核心團隊,確保了中冶既有充分的力量做好冶金主業,又有充分的力量轉型發展。

    2016年,站在組建國際一流企業集團、承載更大國家責任和使命的新高度,中冶集團又適時推出做“冶金建設的國家隊、基本建設的主力軍、新興產業的領跑者,長期堅持走高技術建設之路”的戰略新定位,并緊緊圍繞戰略新定位謀篇布局,持續推動轉型升級創新發展,不斷把建設“美好中冶”推向歷史發展的更高水平。

    從“回歸主業”,到“聚焦中冶主業,建設美好中冶”;從打造“四梁八柱”業務體系升級版,到“做冶金建設的國家隊、基本建設的主力軍、新興產業的領跑者,長期堅持走高技術建設之路”,中冶集團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目標任務,戰略布局遞進展開,實踐邏輯步步相扣,經營業績年年推高。

    破解發展難題,高揚改革風帆

    偉大的愿景,催人奮進;美好的景象,激動人心。在明確企業的頂層設計與宏偉藍圖之后,中冶集團立即著手解決制約發展的幾大難題,并以2012年“9·5”會議為分水嶺,全面開啟了企業改革脫困、奮力自救的發展大幕。

    針對造成巨額虧損的中冶恒通、中冶紙業、葫蘆島有色三家企業,中冶集團果斷實施了剝離策略,根據每家企業所在的不同行業和特點,具有針對性的制定處置方案,以快速妥善解決,止住“出血點”。繼2012年中冶恒通完成破產后劃轉港中旅,2013年3月,中冶紙業以央企內部資源整合方式整體并入誠通集團,中冶集團在實施聚焦主業的發展戰略部署上邁出了重要步伐;2013年12月31日,葫蘆島有色進入破產重整程序,并以混合所有制形式重整后的鋅業股份開始盈利。至此,中冶集團頭頂上的“三座大山”基本被削平,制約企業發展的桎梏基本解脫,影響效益提升和資金鏈安全的障礙也基本消除。

    針對前期子企業虧損數量較多、虧損額較大的問題,中冶集團一方面強化戰略管控,保證業務聚焦。如對于房地產開發業務,明確以專業化的房地產開發子企業中冶置業作為主業和品牌,設計類子企業在本區域外全部退出房地產業務;施工類子企業以房屋建設為主,逐步退出現有房地產業務。設計類子企業下屬的裝備制造業務,除每家保留一家具有核心技術的裝備制造廠外,其余全部退出。另一方面強化過程管控,有效治理虧損。如中冶集團制定了虧損企業治理總體方案,明確各子企業經營班子集體承擔虧損治理的主體責任,并通過落實責任制、加大薪酬考核力度、對虧損企業主要領導進行約談、分類和逐家制定治理方案等舉措,使虧損企業治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虧損額由2013年的68.84億元下降到2015年的34.61億元。

    針對“兩金”占用過多、資產運營效率低下這一“頑癥”,中冶集團標本兼治,實行鐵腕清欠。一是從源頭上止住“兩金”占用,嚴格控制正常合同付款方式以外的墊資方式,嚴格控制固定資產投資;二是加強內部管控,進一步強化責任落實,嚴格兩金執行考核。同時,加強內外行業對標管理,開展內部兩金預算執行通報;三是審慎評估和控制經營項目,強化過程管控,加強對重點單位和重點項目動態監管,尤其是政府投資項目、民營項目和三年以上應收賬款的清理;四是加大項目融資創新力度,優化籌資模式、資金運營模式。近三年來,中冶集團對外投資金額從近200億元,降低到僅有十幾億元,且全部是投資到深化企業改革、科技創新方面。

    與此同時,通過反思“三座大山”等重大風險出現的原因,中冶集團不斷加強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工作,建立重大內控缺陷責任追究制度,并建立健全內部控制持續、有效的運行機制和與戰略目標相適應的風險管理體系,加強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有效銜接,以保證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在以國文清為總舵手的中冶集團領導班子的統籌謀劃、強勢推進下,一些涉及深層次利益調整多年未有進展的改革紛紛破題,風清氣正、萬眾一心的新格局、新氣象在攻城拔寨中開創。

    奮力開拓市場,揚鞭縱橫馳騁

    面對全方位激烈的市場競爭,針對企業市場區域資源布局的不合理和項目“散、弱、小”等突出問題,在攻堅克難、處理歷史遺留問題剛剛有所緩解的情況下,中冶集團立即調整經營策略,把三分之二的精力用于促進子企業發展,下大力氣加強市場開拓,著力加強“大環境、大客戶、大項目”的設計與運作,主要領導帶頭抓市場、組織精兵強將奮力闖市場,總部、子企業、區域公司“三力合一”開拓市場邁出新步伐,實現了量質齊升。這幾年成為中冶集團有史以來市場開拓工作力度最大、市場開發活力展示最充分、成效最顯著的一個階段,新簽合同額三年平均增幅25.1%,承攬和儲備的“高新綜大”項目大幅增加,新簽5億元以上國內重大工程承包合同131個,合同額1606億元,同比增長27.2%。

    在鋼鐵冶金主業方面,中冶集團提出了“爭做全球最大最強最優冶金建設運營服務‘國家隊’”的戰略新定位,瞄準世界第一目標,力爭通過3-5年時間,形成獨占鰲頭的核心技術、無可替代的冶金全產業鏈整合優勢,集中打造高端優勢,承擔起引領中國冶金向更高水平發展的國家責任。目前中冶集團已經形成了以工藝設計為龍頭,核心技術和裝備制造為依托,工程項目管理和施工為手段的冶金全產業鏈集成整合優勢,在鋼鐵冶金八大部位、19項工藝單元的核心技術都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同時,依托冶金工程技術“國家隊”的實力,中冶集團正努力成為中國鋼鐵工業走向海外的“引領者”、鋼鐵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主導者”,不斷擴大中央企業的國際影響力和控制力。

    2015年9月25日上午,世界在建的最大鋼鐵項目寶鋼湛江鋼鐵基地一號高爐順利點火投產,這是中冶集團14家單位2萬多建設大軍僅用時兩年創造的世界鋼鐵工業奇跡,充分彰顯出中冶集團在核心技術、核心裝備、工程建設等冶金全產業鏈整合優勢“國家隊”的實力。11月27日,臺塑越南河靜鋼鐵新建煉焦項目1號焦爐順利出焦投產,這是中冶集團研發的7米大容積頂裝煉焦技術首次成功輸出海外,項目建成后將成為東南亞乃至世界鋼鐵建設與運營的標桿和樣板工程。由中冶集團設計,即將開工建設的馬來西亞馬中關丹產業園年產350萬噸鋼鐵項目,更是中國與馬來西亞在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產能合作的創新和探索,對落實“一帶一路”倡議來說具有廣泛示范效應。

    依托鋼鐵冶金的核心競爭優勢,中冶集團在合理的“作戰半徑”內大展作為,大舉向民建、市政交通、體育場館、節能環保、特色文化產業等非冶金領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拓展,突出跟蹤和承攬大項目,突出做技術含量高、有影響力、標志性和品牌化的項目,到有魚的地方去撒網,到有草的地方去放羊,到最有活力的地方找市場,“高新綜大”項目、非冶金工程項目不斷增多,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年來,中冶集團重點圍繞國家三大戰略及四大區域進行布局和拓展,國內成立12個區域公司,海外重點布局25個國家和地區,并著力加強與地方政府、知名企業的深層對接,先后與貴州省政府、深圳市政府、福州市政府、天津濱海新區、北京首創集團等多個政府和企業簽訂20多項戰略合作協議,在市政交通、基礎設施、高端房建及房地產開發、地下綜合管廊、生態環保等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推動了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重大項目的快速落地。其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業務開拓成效喜人,被住建部和國家發改委評價為“總里程第一、單項成績第一”。中冶集團的非冶金業務占比已經由2012年的49.3%上升至2015年83%,企業的業務結構持續優化,新的增長極和競爭優勢加速形成。

    培育創新優勢,逆勢扶搖直上

    作為國家創新型企業,中冶集團擁有5.3萬名工程技術人員和17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及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獲得54項國家科技獎,累計有效專利數16241件,位居中央企業第四位,科技創新水平處于中央企業第一方陣。2016年7月20日,國務院國資委網站公布了中央企業負責人2013-2015任期經營業績考核結果,中冶集團榮獲2013-2015年任期“科技創新優秀企業”稱號,排名較上一任期躍升15位,位居冶金類和建筑類央企前列。

    近幾年來,結合“十三五”規劃建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以及自身發展的需要,中冶集團緊跟國家未來轉型發展形勢,加快創新驅動戰略實施,先后制定了打造全球最大最強最優冶金建設運營服務“國家隊”頂層設計方案、“先進制造、3D打印、互聯網+”頂層設計方案以及裝備制造業務發展頂層設計方案,并正在制定礦業及有色冶金頂層設計方案;成立了中國中冶管廊技術研究院、中國中冶海綿城市技術研究院、中國中冶美麗鄉村與智慧城市技術研究院、中國中冶主題公園技術研究院、中國中冶康養產業技術研究院、中國中冶水環境技術研究院等一系列專業性研究院,搶抓戰略性新興產業機遇,全力拓展新興產業市場,力爭使科技創新成為中冶集團打造“冶金建設國家隊、基本建設主力軍、新興產業領跑者”的新動能、新支撐。目前,中冶集團正在加速實現設計、研發、專利產品化,使中冶集團的技術、管理、裝備融為一體,形成規模,讓技術搭載在裝備上走得更遠、跑得更快。

    與此同時,中冶集團緊緊抓住影響企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大刀闊斧進行資源整合與模式創新,企業活力、競爭力、發展力日益增強。一方面中冶集團突出市場開發、工程管理等關鍵運營管控,成立海外、礦產資源、集中采購、非上市資產等專業化經營和管控平臺,提高與業務發展需求的匹配度,使總部從以往提供傳統基礎性管理職能上升到真正發揮指揮中樞作用;另一方面大力推進資源專業化、區域化優化整合,打造中冶交通、中冶置業、中冶管廊等專業化品牌公司,對中國五冶與中冶成勘、中冶南方與中冶連鑄、中國一冶與武建院、中冶天工與中國二十冶的上海和天津、廣東地區17家子企業進行區域化整合,形成規模和協同效應,不斷提升中冶集團的區域市場覆蓋率、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涅槃重生、沖出低谷后的中冶集團將牢記肩負的責任與使命,把對黨的忠誠、企業的責任、員工的期盼都落實到卯足干勁上、發展成果上,全力以赴做好改革發展各項工作,不斷續寫“聚焦中冶主業,建設美好中冶”的精彩篇章,以更加優良的業績和發展品質為中國五礦轉型升級作出更大貢獻!

    ?
    东京热无码视频播放一区_18禁成人网站免费观看_永久免费毛片在线播放_天天操天天日天天插